top of page
  • 小河

两文三语这么多年了,怎么香港还是只有广东话?


一个香港不会粤语的打工人日常:

开早会时,要看好时机点头,不懂装懂,实在不懂私下里问同事。

日常聊天,看着同时用粤语聊得有说有笑,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接话进来。回到家后,看了一会粤语学习视频还是转到搞笑视频那,给自己解解压。





毕业后,比起校园里的英语气氛,步入社会才知道,粤语在香港真是第一语言,不会粤语在香港真的很难。


自从回归以来,香港的语言政策就从“两语”变成了“两文三语”,可实行这么多年,在香港听到最多的还是粤语。


根据政府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,89.5%把粤语当作常用语言,英语占到第二位,3.5%。普通话占1.4%。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,粤语、英语、普通话分别占到88.9%、4.3%和1.9%。


“两文三语”的政策、以及香港的语言面貌,直到现在,仍然是香港的一个热点话题。近期,香港的一些本地媒体在反思,“英文”地位依然高高在上,“中文”的目标人仍然模糊不清。不知道香港人的母语是什么。也有不少来自内地的声音,希望普通话能在香港更加普及,粤语也不能流失。




今天这一期,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,粤语在香港。


当我们聊起粤语,我们都会想起什么?杨千嬅、陈奕迅等香港歌星的流行粤语歌?TVB电视剧或者老港片?还是跟小编一样,正在为了学粤语而头痛。


网络热点背后的饮茶文化


“三点几了!饮茶先啦!”应该是大家今年在网络上看到或者听到的最多的粤语。


这是一个有声音的图片:






在当时“996”、“内卷“的氛围中,这句粤语如同一道惊雷,感动了无数的”打工人“,顿时成为了网络热点。饮茶哥这短短几个字,不仅引发了打工人的共鸣,其背后更有着粤语方言区的深厚饮茶文化。


如饮茶哥所说,其实“三点三饮茶”的传统来源于香港。昔日香港经济刚开始腾飞时,有许多基建工程,当时有很多在外工作的建筑工人,他们午饭后从1点工作到6点,如果在3点15分休息半小时,正好可以把工作时间分成两等份。另外,许多香港餐厅也会在下午提供优惠,吸引顾客错峰就餐。于是有了“三点三,叹茶餐。”







这份浓郁的饮茶文化更是融入到了粤语区人们的日常打招呼之中。对于不大熟悉的朋友,直接说拜拜似乎有些尴尬,一句客套的“改天再约”、或者“之后一起吃个饭”让气氛轻松融洽了许多。而在粤语区中,吃饭变成了饮茶,“得闲饮茶”就是这么一个用法,不一定真的会去饮茶,但一句客套的话,让谈话顺畅自然了许多。







关于饮茶文化,能展开的还有很多。类似“饮茶先”这样,反应、记载着地方特色文化的语言更是数不胜数。


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活动、文化、传统都被记载到了语言之中。同时,语言形式简单,声音入耳,又被传播得最广。


粤语相当于粤语圈中文化、历史的辞典,有着其十分重要的价值地位。



历史悠久的粤语


汉语,特别是普通话,只有500多年的历史,所以古代人说出来的声音现在存在不少差异。随着一些历史、语言学家的研究、调查,对于古代中国语言的还原也更加精确。很多发音更接近方言,其中更有不少接近粤语的发音。


粤语的起源,可以追溯至汉朝。有一种说法称,中国最早的语言——雅言。汉朝的几位学者陈钦、陈元等一批专家学者南下,办学,传授经学,推广雅言,逐步取代当地土著语言。汉末中原战乱频发,朝代更迭,再加上之后游牧民族的统治,让北方地区语言发生巨大变化。但是,广州地区身处南方,又有山川,使得语言环境相对稳定,雅言便得以保留。


此外,古诗词中的不少词义也依然保留到了粤语之中。


苏轼的《於潜僧绿筠轩》中“宁可食无肉”中的“食”是吃东西的意思,粤语还在使用“食”的这一用法,普通话则会用“吃”。


李白的《将进酒》中的名句: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中的“樽”,也是粤语,比如“饮番樽啤酒先”、“玻璃樽”。而普通话会用“瓶”。


还有“问君能有几多愁“的这个”几多“,是不是让人想起粤语中的问句了呢?


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不仅用词,在语法上我们也能感受到粤语也沿用着古代汉语的用法。


由此可见,粤语不仅承载了粤语圈的文化、生活。其悠久的历史证明了它还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。


粤语的保护与推广


粤语其实不仅在广东、香港澳门地区最为流行,在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也广泛使用。全球范围内,据统计共有1.2亿人口使用粤语。联合国更是在2015年将其定为六大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之一。


尽管知道了它很多人说,承载文化,但听不懂、学不会就是白搭。


小编相信很多不是来自粤语方言区的朋友跟小编一样,都觉得粤语太难了。而且人上了年纪,学起语言就要担心自己会不会社死的这个问题。小编就曾被人劝过,讲得实在太奇怪了,还不如说普通话,被打击之后,学粤语热情跟信心都开始大减。





不过,香港的普通话教育推行力度也越来越大,不少学校近几年都开始全部用普通话教中文,新一代的香港人普通话能力正在大幅进步。对于比较年轻的本地人来说,普通话不再是难事。就算说的不太标准,但起码民众不再抗拒说普通话。



难道那么未来在香港,说普通话也能无障碍交流了吗?这对于不少来港人士的确是个好消息。不过,鱼和熊掌真的可以兼得吗?也有人开始担心起粤语保护的问题,不少广东的朋友,都开始感叹现在的小朋友开始不会说粤语,只知道普通话,更有人已经把香港成为“粤语的最后堡垒”。


其实,方言的保护一直都是地方上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。小编还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,一个学期主打推广普通话,下一个学期就开始保护方言了。真是令人困惑啊!


大部分方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已经大大失去其实用性,即使学习也没有地方可以使用,一个语言没有新的学习者、使用者,其实也宣告了这种语言的死亡,一些方言慢慢退化成了不近人情的文化符号,有些因为有传统戏剧,如昆曲,黄梅戏的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得以保存、传播。但仍有不少方言正在绝迹,消失。


粤语在香港不仅有粤剧、粤语歌这样的艺术形式得意传唱保存,粤语在香港的实用性、必要性更是逼得不少港漂前仆后继的学习,一直给粤语注入着新鲜血液。


屏幕前的你觉得普通话需要在香港进一步推行吗?还是希望香港保持原样,以粤语为核心保持着地方特色。可以在下方留言,一起讨论。


1 view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