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河
下一个悲情城市?港漂理想家园?北部都会区,你怎么看?
昨天,我们报道林郑已经上京,进行年末的述职。
除了大家比较关心的通关之外,紧随其后,还提到了一个地方。
那就是北部都会区。

其实这个名字,这个地方,大家都有所耳闻。
在之前的施政报告中,就有提到过这块“大饼”。
但如今香港政府连通关都有些墨迹,这样的长远计划,不少人都不看好。
而最近,随着立法会选举结束,不少议员都展示了他们对于北部都会区的规划蓝图,现在林郑又带着这一个议题上京,难道香港积累已久的住房问题真能得到解决?传闻中港漂也能在这里买房会实现吗?
议员们的蓝图
首先来看一下北部都会区的具体位置:

地处香港北部,连接深圳。
刚刚过去的立法会选举,不少候选人都把北部都会区建设,列入了自己竞选政纲里,晒出了自己构建的蓝图,其中也有人从实际出发,提出了可行的计划。
选委会界别的梁美芬表示,“以往香港开发新市镇时,都要等待人口达到制定数目才增加交通、基础建设、社区设施、从而拖慢了社区发展”。

所以这次新界北部都她认为,必须要贯彻基建先行的原则,吸引市民迁入。
首先要全速推展铁路、公路建设。在地理位置上,要加强与深圳市政府的联络和沟通。
在地区直选中,新界北选区的“港漂”议员——张欣宇。有一副完整的蓝图。

在他计划中,他结合自己所长,通过增加车辆和延伸已有铁路的方法,让交通问题能够有具体解决方案。


新的公路也需要配套,才能使得新界北部地区得到联通。

除了交通,他也规划了居住环境,以及青年人就业的蓝图。比如,未来打造新科技城,成为香港的硅谷。

解决土地和房屋问题,以往不少政客都给人感觉在侃侃而谈,不过一旦轮到具体方案的讨论,涉及的土地规划理念、房屋供应主导权等实际问题,落实起来又缓慢起来。

图片
如今,上面这两位候选人均已成功当选,如果他们这些蓝图真的能够落实,将会给香港带来大量居屋,为新界居民和来港就业人士提供就业机会。同时能够保育新界自然环境,并且与深圳发展接通起来。
之所以这一届立法会中,不少议员都在通过北区都会区的提议,给选民“开支票”。主要还是因为政府早已有一套具体的构想。
施政计划中的北部新都会
在之前的施政报告中,300平方公里的北区都会区,预计可以提供超过90万套住宅,容纳250万居民,新增职业岗位达到65万。
特区政府已经在今年10月,书写了80页厚厚的《北部都会发展策略报告书》。

行动项目主要有十步:包括铁路建设、建立各个发展区、环境保护、以及房屋的落实。
所以,什么时候才能美梦成真呢?
政府期望以2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北部都会区,强化香港与深圳共同发挥粤港澳大湾区“双引擎“的功能,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,并为香港市民缔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。
会是下一个悲情城市吗?
其实,对于很多香港市民来说,新的希望是好的,20年能解决的话,至少自己的下一代还能享受。
就怕,20年等下来……
香港的一些学者,分析过港英政府在上世纪70大力发展新市镇,并建设大大小小的工业区,就尝试过把香港的经济重心向北转移。
但随着内地的制造业发展,香港经济向金融服务、旅游业就转型。
发展的重心又回到维港,走不出维港两岸。

(难道风水上说的聚宝盆是真的?网络图片)
随着90年代新机场计划,又将香港经济活动尝试向西部转移,其中还包括大屿山。但因为香港回归需要过渡期,加上金融风暴的冲击,该计划又大幅放缓。
在政府发展新市镇的历史当中,天水围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。
天水围由于贫穷人口众多,失业率和青少年犯罪率高,加上曾在2004年发生过男子斩杀妻子和子女后自杀身亡的惨案,被誉为“悲情城市”。
当时那起惨案还被拍成了电影《天水围的夜与雾》,可见反响之大。

(《天水围的夜与雾》剧照)
政府当然也想改变“悲情城市”这样的歪名,但从市民反应和本地媒体的报道来看,结果仍然是差强人意。

港大社工系曾研究过天水围的问题,归纳该区的主要失误在于,公屋过分集中、弱势社群过度聚集、区域内经济动力和就业机会太少、缺乏足够的社区设施、与市区距离过远跟交通不配套等。

(天水围的公屋)
北部都会区,同样也是远离香港维港中心区,边缘化问题成了不少人最大的担心。
目前提出的“双城三圈”规划,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不再错付呢?

那肯定要吸取好之前的教训,毕竟现在饼越画越香,越画越具体,越让人期待。
大家的期待
据最新统计,香港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高达5.9年。

(图片来源:东网)
根据调查显示,香港最贫困地区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.6平方米,跟住在监狱里的犯人差不多。
虽然香港的住房问题迫在眉睫,但与此同时,受全球疫情影响,内地家长们和港漂人士,也再次受到香港教育环境、完善制度及国际化教育氛围的影响,而转投香港,开始憧憬这里的发展潜力。
最近,香港的移民顾问公司调查发现,85%内地受访者考虑让他们的子女到香港升学。其中接近75%的受访者希望小朋友能够就读香港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。

特别是《施政报告》推出的北部都会区蓝图,让移居香港和升学的吸引力再次上升。
并且在建设计划之中,也明确提出了会建设新的国际学校、高等教育学校、私家医院。
图片
不少人看重了日后北部都会区会让香港跟深圳融合更加紧密,出入境更加便利,对于他们来说很有吸引力,近3成的受访者会考虑未来的北部都会区学校。
对于港漂来说,北部都会区带来的憧憬可太多了。方便我们在大湾区发展,还能享受这里的教育、医疗资源。离深圳又近,土地更为开阔,不像九龙港岛地区那么拥挤,社会文化环境应该也会更接近我们熟悉的深圳。
说不定到时候房价公道,能让一直漂着的我们,实现定居。
随着立法会选举的结束,蓝图的具体化。以及这次林郑更是带着北部新都会的计划到了北京,给了大家太多期待。
那么屏幕前的你,看好这个计划吗?你觉得这里会是香港住房问题和港深融合的答案吗?还是下一个天水围呢?欢迎在下方留言,与我们一起讨论~
来源:《北部都会区发展资料报告书》、思考香港、香港01
声明:本文章只提供分享和交流,转载及商业合作请联络我们,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